冯德莱恩的飞机尚未在北京降落涨盈配,峰会的气氛便急剧转冷。原计划为期两天的访问,被临时压缩为仅仅24小时,而备受期待的合肥商务峰会更是被取消,只有北京的基础会谈被保留。外交部的通稿措辞也发生了微妙变化,从过去常见的“应中方邀请”,变成了“经双方商定”。这一系列变化并非偶然,而是对冯德莱恩近期一系列举动的回应,折射出中方对其立场的深刻不满。
转折点出现在冯德莱恩启程前的“顺道访问”上。她并没有直接飞往北京,而是先“绕道”日本,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晤,提出建立一个“竞争力联盟”,核心议题之一便是合作开采和加工稀土,意图削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这一举动显然触及了中方的敏感神经。中国不仅是全球稀土的最大出口国,更在稀土冶炼和分离技术上占据着几乎垄断的地位,掌握着90%以上的中游技术。这个产业链并非能轻易复制,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创新,形成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欧盟的算盘却显得过于乐观。冯德莱恩试图通过借助日本的技术和资金,再加上欧盟在格陵兰、非洲等地的矿产资源,打造一个绕开中国的稀土供应链。尽管这个构想在理论上令人振奋,但现实却十分骨感。首先涨盈配,日本的态度并不像冯德莱恩所预期的那样坚决。表面上,日本政府对这一提议表示欢迎,但从产业角度来看,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更为深刻。例如,用于制造高性能磁体的“镨钕氧化物”,日本80%以上的供应仍来自中国。而今年4月,中国对稀土磁铁的出口已实施许可制度,这让丰田、本田等日本汽车企业倍感压力。若供应出现波动,产业链便会遭遇严重困境。日本政府在近期明确表示,不愿将稀土等关键资源政治化,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“反华稀土联盟”,这一立场无疑为冯德莱恩的计划泼了一盆冷水。
冯德莱恩为何依然坚持访问日本?其中有两个关键原因。首先,她希望通过与日本的联手姿态为自己即将与中国的谈判增加筹码;其次,她试图延续欧盟当前的“去风险化”战略,推动欧中在关键产业链上的“软脱钩”。然而,这种战略本身充满了矛盾。冯德莱恩一方面公开要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,推动对稀土、光伏、电动车等领域的限制与调查,另一方面又期待中国继续为欧盟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给,这种双重标准使得合作缺乏信任基础。
更让人感到突兀的是,就在冯德莱恩准备飞往北京的前两天,欧盟再次“出手”,将两家中国银行和五家企业列入最新的“对俄制裁”名单。这一举动激起了中方的强烈反应,商务部发表严厉声明,指责欧盟违背中欧共识,并要求立即停止“非法单边制裁”。中方的立场清晰明确:合作可以,但必须平等、遵循规则涨盈配,底线不可触碰。
在这一紧张节奏的博弈中,中国并非仅仅是单纯的“对抗”。事实上,中方早已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调整,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。例如,在江西、内蒙古等地启动了“稀土生态保护区”试点计划,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;同时,中方也在积极推动“无重稀土磁体”新材料的研发,旨在减少对稀土的依赖,并与日韩、东南亚等国家建立稳定的贸易机制,显示出中国并未死守资源。而欧盟却在一些方面频频犯错。比如,欧盟近期对中国稀土磁体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,声称中国企业价格异常低廉,构成“不公平竞争”。但业内人士清楚,正是因为中国在产业链的高度集成、规模化生产和技术领先,才使得中国的稀土磁体具备了成本优势,而非所谓的“恶性补贴”。欧盟试图通过“贸易壁垒”来掩盖自身竞争力的不足,只会让自己更加边缘化。
尽管冯德莱恩此行最后成功举行了峰会,但在除“绿色发展对话机制”之外,双方在其他重要议题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。原计划在合肥举行的大型商务配套活动被取消,显然表明中方对这次访问并不看重其“商业意义”。北京方面的态度已经非常清晰:合作可以,但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公平的基础上,规则统一,底线不容触犯。
峰会结束后,冯德莱恩转赴上海,与欧盟商会代表会面,再次表达希望重启中欧投资协定。然而,业内普遍认为,这一呼声缺乏实质性的支持。面对欧盟持续的制裁与反倾销调查,中方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单方面地推动合作。稀土问题不过是双方较量的一个开端,背后真正的博弈是规则与秩序的角力,是互信与利益的较量。中国已经展现出足够的善意:不封锁、不垄断、愿意合作,但合作并不是单方面让步,更不是被迫交出所有“钥匙”。
冯德莱恩选择绕道日本,原本是想给中国施加压力,但却被现实打了脸。欧盟如果希望继续在稀土、能源、汽车、环保等领域与中国展开建设性对话,就必须清楚认识到:脱钩并非解决之道,竞争必须立足现实,规则也不是单方面能够决定的。真正的“竞争力”不在于联盟的口号是否响亮,而在于能否真正尊重对方,理解彼此的规律,携手解决问题。否则,无论橄榄枝多么丰盛,最终也会化作枯枝一把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